行业新闻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关注两会:为绿色发声 为人民谋福
信息来源:中国吉林森工集团网站      发布日期:2020-05-29      浏览次数:3663次
    ■ 代表委员建议提案

  全国人大代表孙建博:将森林康养纳入国家战略和规划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原山林场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孙建博就发展森林康养、促进大众健康提出建议。

  孙建博介绍,专家科学研究证明,森林释放的丰富的负氧离子、芬多精等生物化合物,可以起到调节中枢神经、降低血压、调理内分泌机能等作用,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森林优美的风景资源以及独特的光、热、声等环境因素,有利于人体身心健康。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对人具有显著的保健功能,对于解决亚健康和慢病人群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对康养产业高度重视,连续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此作出部署安排。”孙建博说。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

  2019年3月,国家林草局与民政部、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该意见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各地规范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种类、高质量的森林康养服务。

  “森林康养作为新型业态,在发展和服务过程中仍然还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政策不健全等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孙建博说。

  为此,孙建博建议将森林康养纳入国家战略和规划实施范围。支持森林康养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森林康养服务用地政策。完善财政、金融、税收等支持政策。加大森林康养科技支撑。建议将森林康养研究纳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计划,在森林康养与医疗卫生、中医药、养老等融合方面加大科研经费支持。 (记者 刘倩玮) 

  全国人大代表张利民:国土绿化要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北曼甸林场场长张利民今年两会带来了关于国土绿化的建议。他认为,国土绿化既要重视造林面积的增加,也要同时兼顾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为提升国土绿化质量,张利民建议,加强种苗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加快良种基地树种结构调整,划定一批国土绿化急需的乡土、珍贵、生态、景观树种采种基地,提高包衣种子育苗、轻基质容器苗培育补贴标准。鼓励使用乡土树种和林木良种优质苗木营造混交林,优化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森林生产力,增强森林生态功能。

  森林抚育经营方面,张利民建议,一是建立依据森林经营规划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依据森林经营方案开展森林经营制度。二是完善森林经营技术措施,鼓励和扶持因地因林综合施策开展区域或流域经营试点,科学有序开展低质低效林改造。三是实施天然林修复、退化林修复和灌木林平茬复壮财政补贴制度,推进天然林修复,改善天然林结构,促进天然林质量提升。四是加大营林机械设备研发投入,努力实现营林过程机械化,提高森林抚育效率和质量,降低营林作业安全事故风险。

  张利民说,要坚持科学开展人工商品林采伐,坚持多树种造林,调整树种结构和林龄结构,构建针阔块状混交、多树种构成、乔灌草结合的稳定的区域森林结构。(记者 迟诚) 

  全国人大代表陈良:加强完善国有林场改革后续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兴安盟国有林场和森林公园管理局副局长陈良一直关注国有林场的改革和发展。今年他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完善国有林场改革后续工作的建议》,其中包括建议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国有林场营造林。

  全国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已全部完成。但陈良认为,完善国有林场改革后续工作,还面临资金、场内社会资本造林、人才紧缺及专业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

  陈良说,国有林场改革后,资金面临很大的缺口。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适当增加地方政府一般性转移支付基数,以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或将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天保工程费、停伐补贴等专项资金列入地方政府一般性转移支付基数,专门用于保障国有林场人员和机构经费。

  陈良认为,因国有林场财力不足,引进社会资本在国有林场内造林是一种发展方向。但私人承包造林不能办理林权证,只有有限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经营权,在融资贷款和变现上存在一定障碍,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社会资本造林积极性。陈良建议国家主管部门就社会资本参与国有林场营造林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林场与第三方的责任和权利,确保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和健康发展。

  针对国有林场面临人才紧缺及专业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陈良建议,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素质技术人才。加大业务培训,提高现有技术骨干的专业技术水平,设立专项资金允许购买社会服务,成立一支满足国有林场需求的管理干部、专业技术干部、林业骨干技术工人队伍,更好地完成新时代赋予国有林场的使命和任务。(记者 迟诚)

  ■ 代表委员风采

  姜成英代表—— 一颗油橄榄的牵挂

  在甘肃省兰州市郊区的一处种植基地里,姜成英拨动一株株油橄榄苗,查看苗株的长势。这片面积约一亩半的试验田,一直牵动着这位全国人大代表的心。

  姜成英是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油橄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油橄榄栽植技术已近20年。自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姜成英更加关注油橄榄良种选育和高效栽培技术。让油橄榄惠及更多群众,是她的心愿。

  地处西秦岭低山河谷地带的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是我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之一。油橄榄已发展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当家产业。

  这些年来,姜成英走遍了陇南的山山水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她经常到陇南市以外的贫困地区调研。如何帮助更多的人找到稳定脱贫的门路,如何找准富民产业,成为她在履职中最关注的课题。

  这片试验田里的油橄榄苗,是姜成英从陇南市武都区移植来的,她计划今年10月份在这里搭建大棚,观察冬季低温时油橄榄的生长及结果。她搞这项试验,是想在光照充足、冬季温度低的区域推广设施栽培油橄榄。

  看完苗株生长情况后,姜成英又来到不远处的智能温室,将油橄榄种子从催芽的砂砾盆中淘洗出来,栽种于小小的营养钵中,等待种子在智能温室里发芽吐绿。

  这些种子是姜成英为了品种创制开展杂交试验培育出来的,共有24类,约2万粒。“先在苗床上播种,再做大田试验,如果能获得理想特征的品种,就能实现扩大栽培区的目标。”她说。

  科研的试验田,也是她履职、调研的“试验田”。“我国耕地资源稀缺,扶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有助于缓解粮油争地矛盾,有助于拓宽健康优质食用植物油来源。”她说。

  今年,姜成英带着有关支持木本油料发展的建议参加全国两会,为促进我国木本油料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建言献策。(新华社记者 李杰 梁军)

  覃建宁代表—— 带着思考去调研

  “你每个月巡山几次?”“去年一年护林收入多少钱?”“政府给你买保险了吗?”5月的广西天气已经很热,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生态工程质量监督中心主任覃建宁奔波在广西马山县、上林县、忻城县等地,深入林间村里走访调研,和生态护林员、乡镇林业干部面对面交流。

  覃建宁连续3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在林言林,林业始终是覃建宁建言的重点。她曾提交的森林资源培育及政策、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林业重点工程、森林旅游、林区民生、生态保护等相关建议都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办理。

  覃建宁一直关注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问题。她认为,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偏低、补偿渠道单一,经营生态公益林与经营商品林收益差距大,不利于生态公益林保护,为此她积极呼吁。2014年她提交“关于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的建议”,当年被列为财政部重点办理的建议。2018年提交“关于进一步完善多元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议”,2019年提交“关于推进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建议”。近年来,中央财政逐步提高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2019年中央财政对属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每年每亩提高到16元。

  十几年履职尽职尽责,覃建宁深有感触:“深入调研、加强学习、不停思考,这是一名人大代表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今年覃建宁将目光聚焦在生态护林员。生态护林员政策是带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举措。

  “有很多基层干部和群众担心生态护林员政策在脱贫之后是否还会继续执行。”覃建宁说:“我建议生态护林员政策能形成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保护森林资源。”(记者 迟诚) 

  范国强委员——泡桐医者

  暮春三月,正是桐花开得繁盛的时候。

  在河南省兰考县,50多年前焦裕禄亲手种下的那棵“焦桐”亭亭如盖。

  兰考的蝶变,跟泡桐产业有关。因木材纹路清晰,声学品质和共振性能好,泡桐被发掘制成琴瑟琵琶,一弦一曲间改写着兰考人的命运。

  然而在“琴瑟和鸣”背后,泡桐却饱受丛枝病的困扰。“这种病会导致泡桐小树枯死、大树生长缓慢,叶片黄化变小。”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范国强多年来致力于泡桐研究,被业界誉为“泡桐医者”。

  “我是跟丛枝病杠上了,就是要把这种病从泡桐身上赶走。”1993年,范国强向丛枝病发起了挑战。

  此后的20多年里,范国强经常吃住在办公室,守护着他不断优化改良的“泡桐婴儿”。最终,范国强与团队成员一起找到了丛枝病的病因,创建了一套泡桐丛枝病防治技术体系,该成果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2010年,范国强团队的“泡桐丛枝病发生机理及防治研究”项目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随后,范国强团队创建了世界上首个四倍体泡桐种质的资源库,培育出了优势突出、特性优良的四倍体泡桐新品种,创建了一套四倍体泡桐苗木繁育和丰产栽培技术体系,泡桐基因工程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确立了我国在泡桐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2015年,这项名为“四倍体泡桐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从四倍体泡桐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方向的确立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范国强和他的团队努力了19年。

  19年,让一株小树苗成长为浓荫蔽日的栋梁之材,也让泡桐的研究积淀愈深。如今,全国栽植的泡桐,80%是河南农业大学泡桐研究所培育的新品种。对于自己多年的坚守,范国强淡然视之,“只是从青涩小伙变成白发老者。”

  范国强的提案基本都是关于林业和生态建设方面的。“国家储备林是我国的重点工程,我在实际考察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呼吁国家能够建立起储备林监督体系,且地方在建设储备林的过程中,尽可能多采用当地乡土树种或培育的新良种。”基于此,“进一步提升国家储备林建设质量的提案”应运而生。(靳燕) 

  王召明委员—— 一位“草民”的大数据思维

  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召明经常忙碌在各地的科研基地和生态修复项目上,脚上总是带着泥土。他戏称自己是个“草民”,一个学了知识的牧民。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致力于草原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并将大数据理念引入草原生态建设,为我国林草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王召明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草原,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寄予了别样的情怀。

  “草原生态保护不能就草原而论草原,而是要系统地监测和保护。生态指数建立在生态大数据基础上,通过生态大数据可以了解每个地方的自然要素情况、产业要素情况。”王召明说,做生态修复要与时俱进。从线下到线上的互联网化、智能化的热情已被整个社会“点燃”,生态修复行业也需要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智能、精准、远程管理山水林田湖草不同生态,开展创新性变革。

  “特色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和“生态产业大数据”是王召明一直以来在做的工作,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他也多次提交相关提案。“大数据的应用在我们生产生活中已经非常普遍,但在农牧业和生态建设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多。”王召明认为,生态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农林草种质资源保护等都需要大数据的应用思维。

  2014年,王召明带领团队正式立项,打造蒙草草原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现在通过大数据收集和分析当地的水、土、气、动物、微生物等,计算出精准的、最适宜的修复方案,同时通过数据系统及物联网,随时随地监督、检查、管理每一个项目,实现动态项目的实时动态管理,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作用,在无形中提高精准度和效率。”王召明这样表述自己对大数据的理解。

  目前,蒙草大数据公司利用大数据、遥感、无人机、物联网技术,配合网格化人工采集、检化验的方法,构建起“天地空人网”五维一体的数据资源。追溯20年间的历史变化,更有效地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域生态演变规律,缺什么、补多少、治哪里、咋利用,都要通过数据提供科学的系统性支撑。目前已为多个地区建立应用指挥大数据平台,如包头市赛罕塔拉生态园防火大数据、草原生态产业大数据、野生动物管理大数据等,覆盖山水林田湖草多个不同生态类型,还可分析、构建该地区的生态指数。

  “‘数字化’时代下,生态建设和农牧业生产离不开大数据。大数据平台的价值在于可以指导生产,让生产更加科学化、智能化。”王召明说,作为生态修复行业,如何让大数据更精准、效地应用到生态保护及产业导航中,这是团队目前正在尝试的研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