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西藏生态盈余整个亚洲可受益
信息来源:中国林业网      发布日期:2015-12-07      浏览次数:3650次
  调查
  西藏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显示,西藏森林资源面积在不断增加,目前全区林地面积达1949.40万公顷,森林面积达1684.8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4.01%,活立木总蓄积量约为20.9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约为20.86亿立方米。
  联系
  西藏处于高海拔地区,缺氧、高寒使得这里的生态比其他地区要脆弱很多,而保护好西藏的生态不仅仅是对西藏的环境负责,它还关系到其他下游地区乃至整个亚洲。
  最近,网上一篇题为《报告称仅青海西藏生态盈余,其余省份均是“穷光蛋”》的文章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关注。文章中提到:全国仅剩青海和西藏两省区目前仍维持生态盈余,内蒙古、云南、海南、新疆四省区成为新的生态赤字省区。那么,究竟可以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西藏维持生态盈余?生态盈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12月3日,记者就此采访西藏大学生物系副教授拉多进行了了解。
  3个方面显示西藏生态良好
  11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联合发布了最新一期关于中国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需求状况研究报告《地球生命力报告·中国2015》。报告称,中国已经消耗着自身生物承载力2.2倍的资源,生态赤字正在给中国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最新报告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仅青海、西藏维持生态盈余,其余省份均是“穷光蛋”——换句话说,西藏资源消费力小于生态承载力。
  那么,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西藏生态是盈余的呢?西藏大学生物系副教授拉多表示:“首先,西藏生态盈余这是肯定的,中央第一次至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都在强调西藏生态环境的特殊地位,而且国家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进行生态保护,近几年,西藏生态保护成果明显,从湿地资源、自然保护区面积和森林资源的增加上都可以看得出来。”拉多介绍,从全区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来看,全区湿地面积比第一次调查的数据增加了5.3%,居全国第二,仅这一数字变化就足以说明西藏生态维持盈余。
  此外,拉多还表示,近年来西藏自然保护区面积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5处。从全球范围来看,西藏自然保护区面积高居第三位。
  另外,西藏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显示,西藏森林资源面积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全区林地面积达1949.40万公顷,森林面积达1684.8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4.01%,活立木总蓄积量约为20.9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约为20.86亿立方米。森林中天然林占绝对优势,占森林面积的99.23%,森林群落结构完整,森林资源大部分处于自然、原始、顶级群落状况,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达到中级以上的占99.2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处在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稳定。森林健康率达98.39%,森林景观等级Ⅲ级以上的森林面积占79.35%。
  生态盈余受益的不只是西藏
  在拉多看来,西藏生态盈余原因有两个,一是国家政策的影响。一直以来,国家对于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重视,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出台扶持政策进行保护。在多个自然保护区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进行生态保护和宣传,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而与此同时,国家还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加大了保护力度;二是西藏整个区域中人为活动小,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小。
  那么,怎么理解开篇报告中提到的“生态财富”呢?拉多以西藏旅游为例进行了说明。他表示,在西藏开发旅游业不可否认是有很大的前景空间,而将依靠西藏独特的生态环境开发旅游所产生的价值进行转化,生态价值就产生了经济财富,那么,处于生态盈余的西藏相比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的省份有很大的优势。
  “但是,旅游中存在的影响生态的问题不仅仅只有固体垃圾,还有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这也会影响生态环境。”拉多说,西藏处于高海拔地区,缺氧、高寒使得这里的生态比其他地区要脆弱很多,而保护好西藏的生态不仅仅是对西藏的环境负责,它还关系到其他下游地区乃至整个亚洲。从全国范围来看,大部分水资源在西藏,一旦生态遭到破坏,下游依靠这些水资源的居住人口、生物生存等都会受到影响,而在全球气候变暖这个大背景下,西藏的生态也将影响到整个亚洲尤其是亚洲中部的环境。
  “生态盈余值得我们骄傲,但是不能因此沾沾自喜,因为西藏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维持生态盈余难,生态赤字稍有疏忽就会发生,一旦发生就很难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甚至无法扭转。就算可以恢复,期间要花费的精力远远大于我们所能想象的。”拉多说。
  记者了解到,一个区域的生态足迹如果超过该区域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会出现生态赤字,反映的是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一旦出现生态赤字,一系列环境问题就会随之而来。
  新闻+西藏高原生态趋好仍是全球最洁净地区
  近日,中国科学院全文发布了由中外科学家合作完成的《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报告显示,西藏高原生态系统总体趋好,仍为全球最洁净地区之一。
  该报告从气候、水体、生态系统、陆表环境、人类活动影响和灾害风险六个方面,综合评估了“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最高海拔超过8800米的青藏高原的核心区域”的西藏高原从过去2000年到未来100年的环境变化,并最终得出西藏高原生态系统总体趋好的结论。
  报告显示,西藏高原气候变化中突出特征是变暖和变湿,从近期(现今至2050年)和远期(2051年至2100年)来看,仍以变暖和变湿为主,而且西藏高原植被覆盖有所增加。
  报告指出,随着气候的变暖与变湿,西藏高原的水循环正在加强,形成冰川整体后退,积雪减少,河流增加的现象。对此,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表示,冰川退缩是全球都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海拔越高气候变暖越快,相对而言,阿尔卑斯、安第斯山等地区冰川融化的程度甚至超过西藏高原,因此说这是高海拔地区共同要面对的挑战。
  报告还指出,人类活动对西藏高原环境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虽然矿产开发、城镇发展等对局部地区的环境产生了影响,但西藏高原特别是西藏自治区的能源消费以清洁能源为主、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其污染物环境背景值明显低于人类活动密集区,与北极相当,仍为全球最洁净的地区之一。
  与此同时,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尤其是90年代以来,我国在西藏不断实施的各类环境和生态建设工程使得环境的负面影响得到遏制,环境质量呈现逐步改善的趋势。
  该报告认为,西藏高原生态总体趋好。而从模拟数据来看,未来的生态系统会更好,但局部地区的冰湖溃决等灾害风险趋于增加。对此,有研究员建议,政府应制定长远环境变化影响应对战略和中近期环境变化影响应对措施,做好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