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拔头筹,生态文明创新的陕西范本
信息来源:中国林业网      发布日期:2015-08-12      浏览次数:4335次

拔头筹,生态文明创新的陕西范本

——陕西省以中小学生森林体验创新提升全民生态意识

 

  中国绿色时报8月11日报道:继退耕还林规模居全国之首、大熊猫种群密度居全国之最,陕西今天因组织开展中小学生森林体验再次吸足人们的眼球。
  全国政协2013年年底组织的调研组赴陕西调研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情况后,让这一创新之举逐渐浮出水面,走进公众视野。调研组认为,陕西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创办森林体验基地等科教活动具有典型价值,经验值得总结,并建议在北京、吉林、江西、广西和云南等省(区、市)推广。
  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指出,陕西开展的中小学生森林体验活动是着眼长远,从关系全局的小事入手,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意义重大的探索。
  那么,森林体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活动方式,陕西是如何在全省推进这项活动的,又凭借什么能在全国拔得头筹?
  不变的初衷,探寻生态文明落脚点
  “造林、防火都是季节性繁忙,哪知道忙起森林体验,竟是一年四季马不停蹄。”强晓鸣、周永梅、孙静、牛进、李园园、寇书宏……这些务林人成了陕西中小学生森林体验活动的首批志愿者,他们身上有道不尽的辛苦,讲不完的故事。“累,并兴奋着”是他们的共同体会。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思想观念形成期,运用符合他们意识形成特点的方式方法,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必将催生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的不竭动力。”陕西省林业厅厅长李三原表示,推行中小学生森林体验,是推进生态文明的根本落脚点。
  森林体验,目的就是让中小学生走进森林,通过参与森林体验项目,加深对森林的感悟,并提升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森林体验不同于一般的森林旅游和户外运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中小学生、广泛的参与性——每个学生都必须动手并开启五官、寓教于乐的趣味性等特点。当前,德国、韩国等国家及我国台湾省都有丰富的森林体验活动经验,多地已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陕西,始于2013年。
  陕西省林业厅倡导这项活动,并倾力在全省推行,李三原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了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宏观层面看,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陕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把“生态美”作为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重要内容;从微观层面看,没有全民普遍的生态意识,造林、营林和森林保护等工作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步入边建设边破坏的困境。
  基于此,李三原认为,必须使所有人增加内生的、自主的生态意识,并将之作为建设生态、保护生态的持久动力。尤其将生态文明的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里,当他们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时,他们的生态意识就会在各项事业的决策和建设中发挥无穷的力量。
  为何称“森林体验”而非“森林教育”呢?陕西省林业厅总工程师范民康是活动的“总策划”,他说,“体验”与“教育”的核心差异是教授方式方法的不同,体验更注重引导和启发,注重把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结放在首位,更加关注情感的启迪与提升。他精心设计的体验项目,引导孩子与自然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孩子在润物细无声中学会欣赏、享受、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体验过程中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进而改进和改善,并可以通过“小手拉大手”,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意识。
  范民康认为,中小学生森林体验必须是引导启发式而非填鸭式的,是有趣味而不是枯燥的,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是参与而不是旁观的,是互动而不是单向推动的,“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艰难的步履,摸着石头过河求突破
  国情、省情不同,森林体验活动的实施方式必然不同。中国不可能像德国一样,立即在全国各地设立开展自然、森林知识普及和体验的机构;陕西省也不可能马上效仿台湾省,在中小学校开展田园教学。
  “没有太多经验可借鉴,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陕西省楼观台实验林场团委副书记周永梅尽管拥有旅游管理和地质公园规划的专业基础,但回忆起草森林体验活动规划的情景,她坦言,“当时力不从心”。
  “要把自然元素融进去,要把自然的价值最大化,还要考虑近自然的设计理念,其实就是要把生态文明这一抽象的理念具体化。”周永梅补充道。
  事实上,艰难的规划只是森林体验活动的开始,组织和培训志愿者,并让志愿者成为行家里手就更不容易了。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纪委书记强晓鸣也是第一批志愿者。她直言,以往各单位组织开展的宣教活动,受众往往是被动接受信息,参与性不强,对知识理解不深,而森林体验则是要通过组织者的有序引导、参与者的积极参与、不同个体的互动交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觉系统的调动,使体验者感同身受。
  这样的人才从哪里寻找?这样的人才怎么培养?面对困难,陕西务林人再一次摸着石头过河。
  最终,陕西省林业厅将志愿者命名为“引导员”。
  陕西太白蒿坪森林体验基地引导员李园园的理解是,在体验活动中,引导员要带领和引导体验者观察自然、解读自然、探索自然、发现自然,优秀的引导员应该是多面手,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等。
  对此,周永梅颇有同感。她说,做引导员与做导游有本质区别,导游带团是完成一项收益性任务,而引导员是公益性的价值传播媒介;游客是被动接受信息,森林体验则需要学生们融入其中,引导员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陕西朝阳沟森林体验基地办公室主任孙静的定位更丰富:主持人、安全员、老师、导游、带领者、协作者和陪伴者,引导员和孩子一起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和陪伴的过程。他尤其看重团队协作意识,“不仅是学生们,就我们而言团队也很重要,任何一场活动从发起、准备、组织、实施,都是团体协作的结果”。
  范民康提醒,在森林体验活动过程中,安全问题不容小觑。他说,青少年既是国家的希望,又是家庭的宝贝,因此,在建基地时,就考虑到了选址、道路、项目设置、饮食供给等,学生进入基地后,有专人负责安全,并安排了医务人员全程陪同。
  “森林体验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实践,它不同于一般的课堂式教育,不追求在短期内见到效果,而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生态文明的种子播在孩子们的心里。”李三原再次提到生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
  丰硕的成果,山丹丹花开黄土高原
  “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曾经,一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让世界听到了陕西的声音。今天,中小学生森林体验活动取得的丰硕成果,又令陕西扬名。
  “绿色梦想,不只是国家的、政府的,更是每个人的。”李三原更注重盛名背后的价值体现,“如何把生态理念化为生活方式?只有在更广泛、更深入的层次上达成共识,才能开创一个生态文明新时代。”
  回首两年间留下的脚印,陕西务林人的心底无法平静。
  陕西省林业厅自2013年倡导开展中小学生森林体验伊始,就设立了中小学森林体验活动办公室,各相关单位也成立了相应工作机构,以保障活动顺利开展。
  当年,林业厅联合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森林体验”活动》的通知,为活动开展奠定了基础;2014年,林业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生态文明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为活动添柴加薪;2015年,林业厅联合教育厅、团省委下发了《关于认真开展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通知》,细化了开展青少年森林体验活动和创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步骤,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令陕西务林人记忆深刻的是,2013年底,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贾治邦带领全国政协常委和委员,以及教育部、国家林业局、共青团中央等部委有关领导和院士专程到陕西调研,调研组认为陕西林业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率先从孩子抓起,既联合编印了课堂教材,还开展了具有参与性、娱乐性和体验性的森林体验活动,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
  陕西省委原副书记孙清云批示,“加强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是长远之计、战略之举,这项工作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同时,此项活动得到了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4年,陕西省在贯彻中央农村工作文件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积极开展青少年森林体验活动”;2015年,省财政厅将此项工作纳入了财政预算。
  高层的关注为这项活动注入了新的动力。目前,陕西已建成牛背梁北沟、楼观台、朝阳沟、太白蒿坪、黄陵、劳山森林体验基地6处,太白蒿坪、佛坪凉风垭、长青华阳生态探秘线路3条,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6处,2014年接受生态文明教育人数达56万人次。
  “德国规定小学生每年必须有一天要在森林里度过,希望我国继续加快森林文化普及教育基地建设步伐,出台对公民特别是少年儿童进行森林文化普及教育的规定,建设好森林文化宣传载体和窗口。”范民康认为开展这种重内容、轻形式的活动,建设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教育基地,对传播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