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伐木工成了护林人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2015-07-30      浏览次数:20336次

  核心阅读

  作为西藏自治区五大国有林场之一,亚东林场自2007年实施全面禁伐后,开始从“伐”到“护”的艰难转型,积极探索以生态建设与保护为主、以多种经营为辅的国有林场发展模式。

  

  在祖国西南边境上有一个突出的楔形地带,横亘在印度和不丹之间,这便是有着“雪域江南”之称的西藏亚东县。由于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地势低矮、降雨充沛,使得该县森林广袤、绿意盎然。

  7月的亚东,常常浸润在霏霏的小雨中。沿着穿城而过的春丕河,从县城所在的下司马镇一路向南,开车只十几分钟便看到坐落在路旁的亚东林场。作为西藏自治区五家国有林场之一,亚东林场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变革之路?

  伐木曾是主业,林场成当地利税大户

  亚东林场场长边巴次仁告诉记者,亚东林场成立于1976年底,由当时的日喀则地区伐木场和建工队伐木组合并而成。从两家合并单位的名称上即可看出,伐木曾是亚东林场的主营业务。事实上确实如此。统计数据显示,自1977年至2013年12月全场累计总产值达6888万元,实现利润336万余元,上缴国家的各种税金达到1500余万元。

  边巴次仁今年36岁,却已在亚东林场工作了10年之久,现在是林场场长。其父母都曾是林场工人,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直至退休。这个家在县城的年轻人2005年到林场参加工作。

  “刚开始没有名额,只能算是临时工。后来因为我工作表现好,场里解决了我的编制。”边巴次仁说,自己喜欢林场这份工作,也从未想过要离开。

  一开始,工人伐木都是用手工锯,林场也有几台油锯,但并不普及。“即便是油锯用起来也并不轻松”,今年退休后被返聘回林场的索朗,在林场工作了25年。他告诉记者,普通的锯一天也伐不倒几棵树,油锯能伐倒十几棵。就是这么简陋的工具,也足以让索朗感到“自豪”。后来,电锯普及了,这使得伐木的效率大大提高。

  25年来,被索朗伐倒的树木不计其数,他也成了林场最有经验的老伐木工人。“当二三十米高的大树在你面前轰然倒下,也会有一种成就感在里面。”索朗说,每次进山伐木,林场工人分成几个班,一个班六七个人,一天能砍100多棵树。“有的树高度能达到40多米,直径有一二米。”

  多年的伐木生涯,在为林场工人带来收益的同时,也让他们不同程度地落下了职业病,据统计,有骨折、腰肌劳损、眼睛受伤等病痛的工人甚至占到了林场工人总数的90%以上。

  全面禁伐后,砍了一辈子树的工人转岗巡山护林

  2007年,上级政府指令林场实施全面禁伐,使得亚东林场这样一个以采伐资源为生存的国有林场,完全失去了主营业务收入来源。此外,因为政府部门没有及时出台禁伐后对森工企业转制和解决职工出路的配套政策、补偿办法,林场一时难以为继。“林场的生存和职工的生活、就业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各方面矛盾越来越突出。”边巴次仁说。

  “一开始,工人们的思想转变不过来,对砍伐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认为林场的树很多,再采伐个十年八载也不成问题。”索朗说,收入的直线下降,让大家很不满。“接受这种新局面,有很大的思想压力。”为此,当地领导干部没少到林场做工作,逐步让职工们转变了看法,砍了一辈子树的索朗现在开始负责巡山护林。

  为使林场走出困境,林场班子成员积极寻找企业转型的路子,先后争取到了木耳培育基地、养殖场、预制砖厂、重点区域造林等项目,形成了以生态建设与保护为主、以多种经营为辅的国有林场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从“伐”到“护”的转型。

  在木耳培育基地,林场职工尼玛多吉正带领几个人紧张工作。他们将一个个木耳菌包袋用白线固定在架子上,不少菌包袋已经长出了一朵朵黑木耳。“亚东黑木耳营养价值很高,1000元一斤的干木耳在市场上还供不应求。通过培育黑木耳,不仅增加了林场收入,也能对全县的木耳产业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尼玛多吉告诉记者,林场还建了养殖场,目前共有170多头长白猪、藏香猪以及几百只藏鸡,成为林场又一个增收项目。

  随着林场效益逐渐好转,职工收入稳中有增。林场还争取到新建职工住房项目,如今林场工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职工生活区成为全县环境最好的生活区之一。

  坚守绿色家园,看到别人砍小树会心痛

  现在,边巴次仁和林场工人的主要工作也是巡山护林。27万亩的亚东天然林绵延40余公里,每周都要跑两趟。“一辆车,六个工人,一趟下来就要在山里面呆上大半天。”尼玛多吉说,林场设立了防火检查站,对进入林区人员严格登记,建厂39年来未发生过一起火灾。此外,他们还要阻止村民盗伐林木。“现在盗伐现象少多了,一般看不到,因为即使盗伐了林木也卖不出去。”曾经的老伐木工人索朗护林最积极,他说现在看到别人砍小树会非常心痛。

  亚东林场先后建立了仁青岗育苗基地、二队苗圃和多加岗苗圃3处育苗基地,合计面积达80亩,年出苗量在20万株。截至目前,累计存苗量在50万株,一个以落叶松种子为主体的多树种、多林种综合林木种苗基地初具规模。“云杉种苗每隔几年就要将种苗移栽,以防止苗木过密影响成活率。”边巴次仁指着一大片云杉说,每亩苗木政府补贴500元,提高了林场职工的育苗积极性。

  根据当地林业部门的部署,2011年至2014年,亚东林场完成造林面积7400亩,成活率达到85%,实现了“造一片、活一片、绿一片”的目标。“我们在造林工作中实行从场到班、从班到职工个人的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责任期限为3年,确保了造林的质量和后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边巴次仁告诉记者,林场还完成森林抚育面积18000亩,使林分结构得到了合理的调整。